国家连发3个重磅文件,新能源经济将迎哪些爆发机会
撰文 | Sueyl、Penn
编辑 | 郭郭
→这是《环球零碳》的第111篇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环球零碳
碳中和领域的《新青年》
摘要:新能源仍是全球资本市场最火爆的赛道,面对这场新能源的大潮,国家政策也在持续加码,助力其成为未来蓝海!
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连续出台三个重磅文件,都跟新能源转型密切相关:
3月2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
3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
3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
在双碳转型目标下,这些方案和规划文件,是加快“先立后破”理念中的“先立”步伐。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能源转型是关键,也是根本。现代能源体系的建立,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可以在能源领域实现碳中和,同时又可以赋能其他经济领域实现碳中和。
而且,一个强大的新型能源体系,还为新工业体系的建立打下基础。所以,虽然这三个文件是关于能源领域的,但是对整个国民经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这些规划和方案本身看,强调了新型能源系统的建立,储能的多元性,能源安全和技术创新,还有新型电网等,既定下了我国能源发展目标和任务举措,阐明了我国能源发展方针,也为我国未来新能源发展提供路径参考,为我国深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点明方向。
展望2035年,在现代能源体系方面:能源高质量发展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建成现代能源体系。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绿色生产和消费模式广泛形成,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在2030年达到25%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成为主体电源,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碳排放总量达峰后稳中有降。
在氢能产业方面:形成氢能多元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明显提升。
在储能产业方面: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全球前列,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标准体系成熟健全,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基本满足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求,全面支撑能源领域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
01
方案、规划主要内容介绍
我们先来大致梳理一下几个文件的内容要点:
1/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
——明确能源属性,有序推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规划》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氢能清洁低碳特点,推动交通、工业等用能终端和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同时,明确氢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是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
《规划》提出了氢能产业发展基本原则:一是创新引领,自立自强。积极推动技术、产品、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集中突破氢能产业技术瓶颈,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二是安全为先,清洁低碳。强化氢能全产业链重大风险的预防和管控;构建清洁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制氢体系,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严格控制化石能源制氢。三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探索氢能利用的商业化路径;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引导产业规范发展。四是稳慎应用,示范先行。统筹考虑氢能供应能力、产业基础、市场空间和技术创新水平,积极有序开展氢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示范,避免一些地方盲目布局、一拥而上。
《规划》提出了氢能产业发展各阶段目标:到2025年,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200万吨/年。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到2035年,形成氢能多元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明显提升。
《规划》部署了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系统构建氢能产业创新体系。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打造产业创新支撑平台,持续提升核心技术能力,推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二是统筹建设氢能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布局制氢设施,稳步构建储运体系和加氢网络。三是有序推进氢能多元化应用,包括交通、工业等领域,探索形成商业化发展路径。四是建立健全氢能政策和制度保障体系,完善氢能产业标准,加强全链条安全监管。
《规划》指明了氢能产业重点应用方向:一是有序推进交通领域示范应用,重点推进氢燃料电池中重型车辆应用,有序拓展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客、货汽车市场应用空间,逐步建立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与锂电池纯电动汽车的互补发展模式。二是积极开展储能领域示范应用,开展氢储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纳、电网调峰等应用场景的示范,探索培育“风光发电+ 氢储能”一体化应用新模式,逐步形成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氢储能等多种储能技术相互融合的电力系统储能体系。三是合理布局发电领域多元应用,因地制宜布局氢燃料电池分布式热电联供设施,开展氢能源综合利用示范;推动氢燃料电池在备用电源领域的市场应用以及发电调峰技术研发与示范,并开展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示范应用。四是逐步探索工业领域替代应用,拓展清洁低碳氢能在化工行业替代的应用空间。
2/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
——保障能源安全,可再生能源发电成为主体电源
《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
能源保障更加安全有力。到2025年,国内能源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6亿吨标准煤以上,原油年产量回升并稳定在2亿吨水平,天然气年产量达到2300亿立方米以上,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约30亿千瓦,能源储备体系更加完善,能源自主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重点城市、核心区域、重要用户电力应急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能源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5年累计下降18%。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达到39%左右,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达到30%左右。
能源系统效率大幅提高。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单位GDP能耗5年累计下降13.5%。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就近高效开发利用规模进一步扩大,输配效率明显提升。电力协调运行能力不断加强,到2025年,灵活调节电源占比达到24%左右,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3%~5%。
创新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新能源技术水平持续提升,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安全高效储能、氢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减污降碳技术加快推广应用。能源产业数字化初具成效,智慧能源系统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十四五”期间能源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新增关键技术突破领域达到50个左右。
普遍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人民生产生活用能便利度和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电、气、冷、热等多样化清洁能源可获得率显著提升,人均年生活用电量达到1000千瓦时左右,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城乡供能基础设施均衡发展,乡村清洁能源供应能力不断增强,城乡供电质量差距明显缩小。
“十四五”能源规划的名称相比“十二五”“十三五”有了新变化,在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看来,这实质上是反映了新阶段发展形势、发展要求的变化。增强能源供应链安全性和稳定性、推动能源生产消费方式绿色低碳变革、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这三个方面既是“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的重点,也是“十四五”能源规划的创新点和亮点。《规划》较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的规划而言更加强调“现代能源体系”:其在保障能源安全、绿色低碳发展、创新智能化发展、能源服务巩固提升方面,都对我国能源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
—— 新型储能发展步入快车道
《实施方案》目标,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标准体系基本完善,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基本成熟。其中,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火电与核电机组抽汽蓄能等依托常规电源的新型储能技术、百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实现工程化应用;兆瓦级飞轮储能等机械储能技术逐步成熟;氢储能、热(冷)储能等长时间尺度储能技术取得突破。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全球前列,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标准体系成熟健全,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基本满足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求,全面支撑能源领域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
为合理疏导新型储能成本,《实施方案》制定了3个落点:
•
加大“新能源+储能”支持力度。在新能源装机占比高、系统调峰运行压力大的地区,积极引导新能源电站以市场化方式配置新型储能。对于配套建设新型储能或以共享模式落实新型储能的新能源发电项目,结合储能技术水平和系统效益,可在竞争性配置、项目核准、并网时序、保障利用小时数、电力服务补偿考核等方面优先考虑。
•
建立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容量电价机制,逐步推动储能电站参与电力市场。科学评估新型储能输变电设施投资替代效益,探索将电网替代性储能设施成本收益纳入输配电价回收。
•
加快落实分时电价政策,建立尖峰电价机制,拉大峰谷价差,引导电力市场价格向用户侧传导,建立与电力现货市场相衔接的需求侧响应补偿机制,增加用户侧储能的收益渠道。同时鼓励用户采用储能技术减少接入电力系统的增容投资,发挥储能在减少配电网基础设施投资上的积极作用。
02
新能源发展浪潮势不可挡
新能源作为全球资本市场最火爆的赛道,再次展现了其作为政策“宠儿”的魅力。
从产业的维度看,2021年全年,我国新能源车终端累计销量为288.32万辆,占乘用车总销量13.88%,这是非常快的发展速度。对于新兴产业来说,一个产品的渗透率如果能到15%到20%,迈过这个区间发展会迎来加速,因为消费者对于这类新产品的认知、教育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在绿色低碳发展大趋势下,整个新能源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2022年以来,国资委率先印发《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央企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而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报告同时强调,将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此次正式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顶层设计出炉,更是明确了新能源在未来五年的确定性发展趋势。此次出台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
此次出台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氢能在我国未来能源系统中的战略定位、发展原则、发展目标,并指出了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以及氢能产业重点应用方向,为统筹全国氢能产业布局,有序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氢能基础设施安全管理,加快构建安全、稳定、高效的氢能供应网络指明了方向。
同时《规划》对加快完善氢能发展政策、制度保障体系和组织实施方面也做出了详细说明,为统筹企业协作,打造高端产业链,构建产业链完整、分工协同、共同发展的氢能生态体系奠定了基础。
在政策的激励下,2021年我国新型储能经历了高速发展,根据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全球储能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21年底,中国已投运的储能项目累计装机容量(包括物理储能、电化学储能以及熔融盐储热)达到45.93GW,同比增长29%。
其中,电力储能装机同比增长220%,新增投运规模达10.14GW,抽水蓄能新增规模最大为8.05GW;电化学储能紧随其后,投运规模达到1.87GW/3.49GWh,规划在建规模超过20GW;压缩空气储能新增投运规模大幅提升,达到170MW,是其2020年底累计规模的15倍,新能源配置储能以及独立储能成为新增装机的主要动能。
在这一背景下,由国家能源局牵头出台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实施方案》可以说恰逢其时,明确了我国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的实施路径,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同时考虑储能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实施方案》对新型储能“十四五”时期的发展规模不再设定具体目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能源局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建设,为储能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推动储能有序发展。
“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是世界能源转型的关键期,全球能源将加速向低碳、零碳方向演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将进一步加大。相关方案的及时出台,将引导我国新能源、储能等配套行业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实现高质量、规模化发展,为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
参考资料:
[1]https://news.cctv.com/2022/03/23/ARTIvtzX5p51R5oY0GF8S1N8220323.shtml
[2]http://www.gov.cn/zhengce/2022-03/23/content_5680748.htm
[3]http://finance.china.com.cn/news/20220323/5768480.shtml
[4]http://www.cpnn.com.cn/news/xwtt/202203/t20220322_1495125.html
[5]https://chuneng.bjx.com.cn/news/20220323/1212099.shtml
[6]http://www.cnenergynews.cn/guonei/2022/03/23/detail_20220323120064.html
[7]http://www.cnenergynews.cn/guonei/2022/03/22/detail_20220322120040.html
[8]http://www.cnenergynews.cn/guonei/2022/03/21/detail_20220321119944.html
END
推荐阅读
(点击文字即可跳转阅读)
零碳精选
零碳动态
零碳新知
扫描左方二维码
加入百万社群
欢迎分享、收藏、点赞、在看
让零碳走进生活